(職人百工講座心得|7/25)
身為一個平常討厭加班、講座時間總是準時「蒸發」的社畜,昨天(7/25)居然破天荒留下來聽了「職人百工系列」第一場講座。
主題是《生命的最後一站:女性喪禮司儀的經驗分享》,講者正是我們真理大學宗教系的學姊——盧秀玲學姊!
✦ ✦ ✦
我其實在很早以前就聽張家麟老師提過她的故事,當時還在大一(超級菜🤣),第一次聽見「女性喪禮司儀」這個身份,真的是大驚艷——怎麼那麼酷啊!!!
這次得知職人百工系列開跑,心裡第一個想法就是:「我們宗教系的學姊根本是寶藏耶!這系列根本應該邀請她來講!」
我熱心推薦給負責同事後……
結果真!的!成!功!實現學姊登場,我內心大歡呼🎉
🕯 女性進入殯葬業:硬仗開局
學姊在演講中提到,她進入殯葬業時正值改革前夕。當時整個產業幾乎都是「純男 team」👬,氣氛保守又封閉。
她成為喪禮司儀的那個年代,不僅要面對外界對女性角色的質疑,還要應對行業內的既定印象:
🔹「女生可以嗎?」
🔹「有辦法抬棺嗎?」
🔹「現場混亂的時候女生 hold 得住嗎?」
喪禮現場有時會出現「親屬打架」、「情緒激烈衝突」等狀況,大家普遍認為這需要一位孔武有力、能鎮場的人,自然也傾向讓男性擔任這個角色。
但——
學姊靠著專業度、堅持,以及對職業的敬重,慢慢改變了這些偏見。
她的溫柔細緻與沉穩態度,反而成為喪家最需要的陪伴力量💐
👩👧👦 婦女職場困境:時間、體力、家庭全上線
學姊也提到,身為女性進入這個需要「隨時待命」的行業,確實會遇到許多現實挑戰:
🍼 婚姻、生育、照顧家庭,這些身份角色疊加之後,讓很多女性難以持續堅持在這一行。
💬「有時候半夜接到案子,不可能說我在顧小孩就不去了。」
即使真的熱愛這份工作,也可能在現實面前被迫中斷,或轉型到行政、排班等支援性職務。
🌱 專業改變視角:讓女性司儀被看見
隨著殯葬改革的推進,行業內逐漸出現更多元的思維與選擇。
雖然初期會被質疑、挑戰,但只要累積足夠的現場經驗與口碑,女性在這個行業中不只可以立足,甚至能更貼近家屬需求。
那是一種「慢慢讓別人看見的堅持」——
靠的是日復一日的專業態度,以及現場處理的沈著冷靜🧘♀️
🙏 身為宗教系學生的驕傲
這次真的很感動能在「職人百工」系列中看到宗教系的學姊登場。
她不只是來分享職業故事,更展現出一種人文關懷的實踐。
✨宗教,不只是紙上談兵的哲思;
它也可以是人生的送行人,是陪伴遺族度過黑暗時刻的溫柔存在。
我想,這就是宗教人能做的:
讓儀式成為撫平情緒的橋梁,讓信念成為最真誠的安慰🕊
📣 如果你也好奇這世界上有沒有一些你從沒想過的職業,真的、誠心建議你一定要來聽「職人百工系列」!
也謝謝昨天的我沒有跑走,
謝謝那個願意留下來的自己,看見了一段如此珍貴的實踐現場💛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